6)第125章 125_废太子被弹幕剧透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廷,但为了让孩子活命,第一年还是有几十名穷苦人家的匈奴孩童被送去了赈济院。

  次年四月,这些孩子回去后,其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长壮实了许多,小脸都多了一些肉,格外高兴,再问他们在大齐的经历。

  孩子们无不夸好,大齐天气更暖和,吃食更多,还教他们读书识字,比在自己家都过得舒坦。

  这些父母听后彻底放心了,第二年干脆将家里十岁以下的孩子都送了过去。冬季严寒,这么小的孩子在家中做不了什么事,还费粮食,何不让齐人给他们养?

  他们的亲朋好友听说了这样的好事,不少也试探着将家里的小孩子送了过去。

  于是,西北边境每年多出了一群小候鸟,冬季到大齐边境城市过冬,春季再返回大草原。这个规模逐渐扩大,到元兴十二年,匈奴平民大半十岁以下的孩童每年都送去了大齐抚养。

  最初,见朝廷真的信守承诺,认真照顾抚养这些孩子,次年归还,匈奴贵族高兴之余,只觉得大齐朝廷很傻,没见过这样的冤大头,帮别人养孩子养得这么起劲儿。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等第一批去大齐过冬的孩子年满十岁后问题渐渐冒了出来。

  到了十岁后,习惯了大齐更暖和气候的孩子不大愿意返回漠北,反而更愿意留在大齐,甚至是鼓动家里人也到大齐过冬。冬季他们可以帮来往行商做向导、车夫、搬运东西等等赚钱,不用坐吃山空。

  更有特别擅长学习的匈奴孩童不但会识不少字,还会算账,被一些过往的行商雇为了账房先生,体面又受人尊敬,收入还增加了不少。

  如此种种好处,对挣扎在底层的匈奴平民而言,无疑是改变命运的机会。

  不少孩子有出息的匈奴人逐渐开启了两地生活模式,冬季家族里只留守两三个男丁在草原照顾牲畜,其他的都去了边关城市谋生。

  更有甚者,甚至将家里的牲畜都卖了,举家搬迁到西北城池,开店经商。

  二十年无大规模战事,西北边关互市越来越繁荣,从最初的一旬一市到五日一市,再到三日一市,如今已变成了一日一市。

  商业的繁荣促进了西部贸易的发展,无数的异域商人骑着骆驼,带着各种商品来到西北交换丝绸、瓷器、绣品……

  城市人口增多,也带来了更多谋生的机会,匈奴人也看准了商机,组建商队,往更西的地方而去掘金,逐渐在西北边境有了立足之地。

  到这时候,匈奴贵族才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

  短短十几年时间,他们流失了数万人口,而且大多是一二十岁的年轻人。别说再创匈奴的辉煌了,长此以往,他们这个族群能不能存在都是一个问号。

  匈奴贵族急了,忙下令,禁止任何匈奴子民再送孩子去大齐过冬。

  但太迟了,已经尝到了甜头的匈

  请收藏:https://m.bqgbb.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