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11章 驿下里的变化_再造盛唐从召唤玩家开始李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对着徐雷说道:“徐夫子继续上课吧,本王在边上旁听就行了。”

  徐雷彷佛是被校长点了公开课一样,有些紧张的回去继续上课。

  不过很快他就放松了下来,不就是公开课吗?我作为优秀教师,一个月开不知道多少节呢!

  徐雷重新开始讲课,李炎则在教室的后面拉开一张板凳坐下来。

  随行的杨炎等人,也都拉着板凳坐着,听着这位徐夫子讲课。

  今天这是一节语文课,教授的是驿下里刚刚满七岁的孩子,也就是教授孩童识字的课程。

  杨炎饶有兴致的看着徐雷讲课,教授幼童认字叫做开蒙,这是一个孩子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

  杨炎开蒙的时候,杨家专门请了名师,一名河西节度使府退休下来的文吏,给杨家子弟开蒙。

  如果开蒙打不好基础,那日后的学习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补基础。

  这位徐夫子一下子对二十多名幼童开蒙,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只看到徐雷在黑板上写上了一排排的汉字。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短短十二个字,却让杨炎心头一震。

  三个字一组,读起来朗朗上口,果然徐雷诵读了一遍,让下面的幼童跟读,一个个都能很快记住。

  这三个字一组的短句,用的字也都是常用的汉字,但是十二个字却开宗明义,抛出了一个教育学的问题,为何人之初都是本善的,可是每个人成长会变成不同的样子?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这句话解释了前面十二个字的问题,为何同样是性本善的孩童,长大后却各不一样,那就是因为教育。

  这是一篇劝学的文章啊,而且是写的极好的劝学文章!

  杨炎也开蒙过,可是他那个时候开蒙读的是《开蒙要训》,虽然这也是一本极好的开蒙教材,这本开蒙书都是四字一言,可却不像这位徐夫子的开蒙文章这么微言大义又朗朗上口。

  等到学生读完后,徐雷又发下纸张,又将铅笔发给孩子们,让他们在田字格上对着三字经描画。

  李炎站起来,看着后排一个孩子在田字格上认真的临摹写字,心中十分的满意。

  铅笔,如今在建宁王霸府和三洲刺史府的吏员中,已经流行起来的一种书写工具。

  这种工具最大的好处就是书写起来不累,可以长期握笔书写,还不会被墨迹脏了手。

  杨炎所在的盐铁总局,经常需要计算和填写数据,所以大量的表格都用铅笔书写。

  看着这些孩子在描红本上有模有样的描红,杨炎突然明白为什么驿下里能够如此繁华,被评为沙州的第一里。

  光是这份人文教化的水准,就远远超过其他的村子。

  不少孩子的铅笔字,写的要比盐铁局的文吏都要好,杨炎更加佩服这位徐夫子的教学能力。

  杨炎不是那

  请收藏:https://m.bqgbb.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