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十五章 证明‘5+5’!_我的科学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数总能写‘1’个质数+‘1’个质数的和。

  这才是1+1。

  《数学的魅力》上面写了,当年哥德巴赫猜想一提出,原本风平浪静的数学界,瞬间被哥德巴赫这锤子给砸懵了,无数人满脸懵逼,自此掀起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浪潮。

  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现阶段总共有2个途径,一个就是大众最为熟悉的殆素数,另外一个是例外集合,至于后世的三素数定理和几乎哥德巴赫问题,还没出现。

  殆素数最为直观,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进展极为迅速,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通过一种古老而经典的‘筛法’,证明了每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数的和,而这两个数又分别可以表示为不超过9个质因数的乘积。

  这个命题简称为‘9+9’。

  筛法掀起了世界数学界新一轮的高潮,数学家们立即更改主攻方向,这些人其中就包括去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的华罗庚。

  1924年,德国数学家拉特马赫证明了‘7+7’。

  1932年,英国数学家埃斯特曼证明了‘6+6’。

  到了如今的1937年,哥德巴赫猜想证明进展到达新一轮的高峰,由意大利女数学家蕾西证明‘5+7’。

  当然,一个问题来了,哥德巴赫猜想的重要性和身份地位无可厚非,那么,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意义在哪里呢?

  直白点,有什么用?

  对现阶段的人类文明而言,好像确实没有什么高价值的实际用处,如果硬要说有的话,那就是荣誉,一个站在智慧巅峰的荣誉。

  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既不能让土地增产,又不能让飞机飞得更快。

  当然,数学界之所以想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无数数学家孜孜不倦想要证明它的动机,并不是什么菲尔兹奖和学术地位,而是因为它就在那里,它就是诗和远方。

  古希腊几何学家,阿波洛尼乌斯,创造圆锥曲线理论,在一千八百年后由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将其应用于行星轨道理论。

  数学家伽罗华公元1831年创立群论,一百余年后获得物理应用。

  公元1860年创立的矩阵理论,在六十年后应用量子力学。

  高斯,黎曼,罗马切夫斯基等人提出并发展了非欧几何。

  数学王子高斯一生都在探索非欧几何的实际应用,但他一生无获,抱憾而终,在一百七十年后,这种在当时毫无用处的理论,配合张量分析,成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核心基础。

  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对现阶段的人类文明而言,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但却有可能是人类文明走向宇宙的基础。

  不过,对现阶段的余华而言,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实际意义就大多了,不说证明‘1+2’,‘1+3’,只要证明‘5+5’就够了。

  有了这个‘5+5’证明的学术成果,别说国立清华大学算学系毕业,就算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研究生,那也那是轻轻松松的好吗?

  这可是数学史上的皇冠明珠!

  有一句话描述哥猜,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是那皇冠上的明珠。

  将皇冠向前推演一步的学术成果,足以令任何人瞬间享受到数学界和学术界最高的待遇。

  毕竟,这个年代的数学和学术并不分家。

  请收藏:https://m.bqgbb.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