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94章 踏雪入太行(大章求票!)_回到清朝做盐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后世中山装的正装非常的流行。

  最早由淮海军的常服改成了了军政府的工作服,然后又传到了民间。

  那种衣冠禽兽的满清官服早已经被淮海军抛弃。

  现在留了断发,穿上短装之后,董书恒对自己的样貌更加的自信了。

  加上上期了以来形成的上位者气质,让人油然产生亲近之感。

  董书恒上了自己的汽船,这艘船是专属于董书恒的座船。

  这艘船改装了新式的蒸汽机,可以在水中跑出极快得速度。

  董书恒的这艘快速汽船没有什么攻击力,但是逃跑的速度绝对是一流。

  船上的生活设施齐全,堪比游艇。这也是董书恒为什么选自坐自己的快速汽船。

  上船之后,董书恒补了一觉,昨天晚上折腾的不轻。

  醒来之后已经到中午。

  船队已经沿着运河到达了淮安府。

  董书恒来到甲板上透透气,魏玉祥紧紧跟在他的身后。

  河道两岸的农田都种上冬小麦,一望无际都是绿油油的一片。

  水师通行,商船避让,一路畅通无阻。

  在运河上,水师以自己最快的速度前进着。

  董书恒这次出来的时间不长,所以中途董书恒并不准备下船。

  只能在船上看看两岸的变化。

  淮安府以农业为主,这里没有什么重工业。

  董书恒看到的大多是农田。

  很多河边的农田都是修整河堤之后新开辟出来的。

  修整河堤时挖出的河泥就是这些新田的上层。

  所以这些田地里绿油油的麦苗,长势非常好,行垄之间露出的土壤都是黑黝黝的,跟其他地方的黄土截然不同。

  大片的农田的中间,每隔一段路程就能够看到一个村落。

  这两年稳定的社会环境,加上淮海军减少农税,废除丁税以及徭役。

  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分地的政策大大增加了农村自耕农的数量。这些人才是农村发展的基础。

  当然淮海军的农场也变相带动了农村的发展。

  农场的种植理念可以带动周围农民农业技术革新。

  要知道,普通的老百姓是没有能力进行农业研发,地主倒是有能力,但是不会去做。

  另外,普通的农民一般也不会尝试新作物的种植。所以像玉米、甘薯、土豆这些高产作物传到中国几百年了,还没有完全推广开来。

  但是农场却能够整合资源去做农业研发,去尝试新作物的种植。

  到了后世,中国的农村再次尝试推广农场化种植,就是因为这种种植模式确实比分散的小农模式要更加高效。

  等到以后工业化布局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董书恒还是准备推广农场化种植模式。

  以后哪怕灭了满清,淮海军的农场还是要继续发展下去。而且董书恒还会支持更多的个人建立农场。

  耕种土地以后会有很多,很多!

  到了徐州之后,运河两岸就能够不时的看到高高的

  请收藏:https://m.bqgbb.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