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670章 融合_回到清朝做盐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种植园。

  西域这里的光照时间长,非常适合棉花的生长。

  这里生产的棉花要比别的地方纤维更长,品质更高。

  无论是棉花种植园还是牧场都是为了改变当地民众的生活习惯。

  为什么这里总是容易出事情,就是因为这里的人原本都是以一个族群的形式生活在一起。

  部族首领的权力太大,很容易就能够用宗教等各种借口挑动底下的人随他们作乱。

  左季高来了之后,杀了一批挑头的人,然后开始大规模的迁民运动。

  第一,从内地迁移一部分汉民过来安置在原来容易动荡的南部地区,然后将南部地区原本的人口,分散安置到天山北麓的汉民聚居点。

  第二,建造大量的国营农场、牧场,给他们安排生计,然后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他们的世俗化管理。

  比如他考察的鄯善县东巴农场,这里一共安置了两百户人家,其中有五十二户是汉人,四十三户维吾尔人,五十一户克尔克孜人,三十三户哈萨克人,剩下的还有一些其他民族的人。

  他们耕种了两万亩的小麦,一万亩的棉花,还有两千亩枣园,另外还有几百亩的瓜田。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他们每年还能够创造三万华元的利润,这样的农场完全按照世俗化的管理。

  所有的人都是农场的工人,待遇上一律平等,他们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也可以成为农场的工人。只是可能会被分到新的农场去工作。

  农场中一样有学校,有各种公共设施,等到下一代,他们可能就会完全抛弃自己的传统。这样的融合方式是一种精细化的融合方式。

  原本左季高只是将架子给搭建起来,李存文接任之后,才真正将这件事情给做精细了。

  他主持统计了整个西域地区的民族和人口分布情况,然后根据这些数据进行人口的调配。

  总的原则就是在边境的要地和一些战略价值高的地区以汉民为主体,夹杂一些异地安置的其他民族。

  边境地区也分为稳定区和冲突区。

  比如和爱乌罕的边境地区就是稳定区,这里的可以放心地发展的边境贸易。

  建立一些商业性的边境小城。

  而夷播海以西与哈萨克缓冲区就属于冲突区,这样的地方,就以军事占领为主,依靠复兴军组成内圈的防线,然后以各族抽调的轻壮组成游骑兵,负责外圈的防御。

  这些游骑兵的选拔也非常的讲究,必须要是那些有家人在后方农场或者牧场人年轻男子。

  这这些人会在边境的缓冲区组建军屯。

  他们主要的任务就军屯加上巡视。

  都护府还有一个维护地方稳定的措施,就是将一些生活条件太过恶劣的地方则建成保护区,迁出原本生活在那里的人。

  按照以往的经验,生活在恶劣环境中的部族对于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太弱了。

  一旦遭遇自然灾害,他们就会成为安全隐患。

  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有几十万的各族牧民下山。

  当然了,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的程度,是因为都护府有足够的土地来安置他们。

  实在要是没有地方安置了还可以安排在其他省份,将这些人纳入到移民局的统一调配名单之中。

  总之,能够过上更加稳定的生活,普通人还是愿意搬的。

  不想迁移的都是原来的那些首领。

  但是在复兴军的军威之下,没人敢于反抗。

  那些有野心的挑头者早就已经被左季高给收拾掉了。

  现在已经有一年时间,西域没有再出现内部的暴乱。

  对于李存文在西域的民生建设,董书恒还是满意的。

  现在建成的农牧场就有一百多个,收纳的人口占据了西域地区人口的一半,这将是西域以后稳定的根基。

  在工业化建设方面,李存文也做得不错。

  去年一年就开办了五座煤矿、一座铁矿,一座炼铁厂,还有一座炼油厂。轻工业方面,建造了五座食品加工厂,两座大型纺纱厂一座制衣厂。

  伊犁河南岸,正对着伊犁城的方向一座工业区已经初具规模。

  他还在各地建立了供煤站,改变了以往农牧民使用牛粪和木柴作为燃料的习惯。

  还制定了保护林木的地方法令,西域人很早就开始与沙漠共生,他们也知道树木在抵抗沙漠侵袭中的作用。

  请收藏:https://m.bqgbb.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