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千一百五十七章烧成收缩比_我的系统不正经娱乐圈的不正经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困难,那就是器型的大小。

  原来陈文哲从来没有担心过这一点,因为他有经验,可以让最终的仿品,跟真品相差很小。

  再说,仿品做出来,一般是当做真品欣赏的。

  而真品瓷器,就算是一对,一起烧制,大小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所以,之前陈文哲从来没有在意这个。

  但是,要想仿制一些名品,比如清雍正粉青釉贴花双龙盘口尊,这件瓷器是陈文哲做的最早的一件高仿。

  他做出来之后,刚拿到一念堂展出,就引起了轰动,为什么?

  还不是他仿的好,简直跟真品一模一样。

  高仿,不就是这样吗?

  还真不一定,之所以陈文哲仿的标准,那是因为他的技术厉害。

  当时他做的时候,对于他来说最大的技术难关,是釉色,也就是粉青釉。

  当时他刚刚开始研究青釉瓷器,就不要说雍正时期的官窑粉青釉了。

  他当时能够做出来,已经是十分难得。

  仿制这种有名有姓,价值一个多亿的瓷器,最大的困难,其实还不是釉色,主要是器型。

  有人会说,器型有什么难度?不就是一件盘口尊嘛?

  盘口尊是什么?不就是一只口型像是盘子,比较大点的瓶子吗?

  这东西虽然比图通瓶子难做,但是这对于一名稍微熟练一点的瓷工,能算是个事?

  其实釉色、器型什么的,都不是主要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大小。

  虽然瓷器我们所有人每天都在接触,可很少有人知道,或者说很少有人注意到,瓷器的器胚和最终烧成的成品,大小是完全不同的。

  烧制之前,制胚的时候,个头都是要大很多的。

  只有进窑烧制之后,器胚才会缩小到我们常见的那种状态。

  说瓶子,我们的感触不会太深。

  那要说茶碗,那就有感触了。

  平时我们喝茶用的茶碗,最大也就十来厘米高,可这样的茶杯,刚刚做成的器胚,没进窑烧制之前,怎么也有十几厘米高。

  高度明显,还要胖一大圈,这器型茶具可就大了。

  这里就涉及到一個烧制瓷器的收缩比,专业的说法叫烧成收缩率。

  为什么要说这个,因为制作哥窑器,收缩比太重要了。

  哥窑的特征都知道,最著名的就是百圾碎,这说的明白点,就是瓷器釉面开片。

  汝窑瓷器也开片,但是没有哥窑这么特征显著。

  还有,原来很多事情,陈文哲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多工艺他会做,却没有研究透彻。

  而随着烧制的瓷器增多,涉及的工艺增加,很多细节,他弄得越来越清楚。

  就比如这瓷器开片,其实就是因为热膨胀系数的不同,才会造成釉面的破碎。

  破碎了,还破碎的很漂亮,这就让这门艺术发展壮大起来。

  而要继续烧制让釉面开片的瓷器,最终,还是要面临烧制瓷器过程当中的收缩比问题。

  要想控制烧成收缩比,就一定要知道烧成收缩率。

  烧成收缩率是表示陶瓷、耐火材料、砖瓦等,于燥后的坯体,在焙烧过程中,产生体积或长度缩减的物理量。

  这是评价上述材料质量的一项技术指标,也是制造模具的一项主要参数。

  请收藏:https://m.bqgbb.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