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千六百零六章釉具五色,艳丽绝伦_我的系统不正经娱乐圈的不正经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而恰到好处,是北宋瓷艺的最高工艺水平的体现。

  可惜钧瓷工艺早已失传,而窑址也随冰冻积水而下沉。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就是钧窑瓷器的真实写照。

  由此可见,当时钧瓷产生的轰动效应。

  于是各地群相彷效,窑口林立,但仍然不得要领。

  今研究文章汗牛充栋,考古窑口不计其数,因都未见过北宋官造钧瓷,也只能是管中窥豹。

  当然,任何技术,只要现代人想要研究

  ,而且舍得投入,就肯定有所收获。

  比如从1955年,禹县(今禹州)陶瓷厂就已经开始研制、探索湮没已久的钧瓷胎釉的基本配方与烧成技术。

  他们不仅烧制出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等传统色釉,还发展了十多种花釉。

  之后还增加了现代日用器皿、艺术陈设瓷等新品种。

  这样以来,陈文哲研究钧窑瓷器,就变得比较方便。

  毕竟他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如果找到的资料更多,那没准还能站在前人的脑袋上。

  可惜,真正的精彷钧窑,做起来还是十分困难。

  毕竟钧窑瓷器的一些特征,实在是太过出名。

  有人认为钧窑的必备特点,就是釉面具有「蚯引走泥纹」。

  当然,这不完全正确,只能说是特点之一。

  很多馆藏钧窑的釉面,是不具有走泥纹的。

  因为在当时的官窑,力求釉色均匀。

  但由于少数器皿在烧制中的窑温、釉色原料配比、烧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釉面在温度中的变化还原不一,才形成了走泥纹。

  只能说,北宋钧窑做到窑变可控,蚯引走泥纹是其特征之一。

  用气泡串起一条条呈立体状的蚯引奔爬,蛙卵纹,鱼卵纹包裹正欲孵化而出的鱼籽,等等。

  北宋钧瓷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在于它对釉面随心所欲的表现力。

  钧,即重量,北宋早期官窑钧瓷分量沉重。

  中华瓷文化的传统风格,就是外表朴实而内秀其中。

  所谓「华夷光暗滋」的含蓄内敛,道出了宋瓷的本质特点。

  五代柴窑瓷器发色的鲜美,以及色调的神奇变化,是我国瓷艺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牌。

  在柴窑瓷的光辉照耀下,宋,元瓷艺向着风格不同,但技艺精深非凡的道路上发展,掀开了我国瓷艺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

  原创一直贯穿始终,原创是瓷艺生命的灵魂。

  一个「隐」一个「显」,道出了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内在本质。

  从石器时代东方人便对玉石内蕴的无穷魅力深深吸引,拓展了东方人领悟自然奥秘宽度与厚度。

  可是直到如今,西方人仍然认为只有闪闪发光的东西才有价值。

  对自然环境的细微观察,并在瓷器上把它们表现出来,是钧瓷的核心技术所在。

  这种表现艺术的高度让人惊叹,并一直是贯穿北宋和南宋宫廷制瓷的主流技术。

  瓷器纹理从北宋的「隐」到南宋的「显」,以至官窑,哥窑纹理的表面形式对元代瓷艺产生了直接影响。

  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

  所以,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

  【新章节更新迟缓的问题,在能换源的app上终于有了解决之道,这里

  ,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

  请收藏:https://m.bqgbb.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