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114章 考什么不重要_洪武生存指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只是总习惯藏藏掖掖,小官人让她帮着洛水作画,故意画不好,洛水看出,还和她说起,几个姑娘却也不在小官人面前点破。

  不争才好呢。

  把两个姑娘打扮好,写意就带着她们来到正屋,先送到东侧卧房,叮嘱几句,让她们耐心等着,自己出了屋子,又来到西侧的书房。

  朱塬已经写过了今天的日志。

  主要是今天在烘鱼作坊那边的一些想法,关于产业链。

  朱塬觉得,不只是渔业,农业也是一样,周边产业的繁荣,比如农具制造,再延伸一些,农具制造背后涉及的钢铁产业,还有,朝廷必须主动对农具进行革新,更好的锄耙耧犁,等等等等,同样能提高农业的生产力。

  这或者也算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

  至于渔业,更是形象而明显,渔业不需要播种,不需要施肥,不需要兴修水利,至少,当下暂时是不需要这些,因为等于是直接摘收‘果实’,于是,提升渔业生产力的唯一方法,就是在摘收‘果实’的工具层面下功夫。

  工具越好越多,收获也会越多。

  直到将来的某个极限。

  但,至少未来十年,甚至二三十年,这个极限,是到不了的。

  随后还有一件事。

  关于科举。

  说起来,老朱去年就让中书筹备科举的事情,但直到朱塬出现之前,一直都没有具体执行。

  老朱对人才的重视,众所周知,毋庸置疑。

  不过,之前了解过历朝的科举制度,老朱大概本能地就觉得其中有问题,最直接一点,他觉得,通过那些个考试,作诗啊经义啊,其实并不能得到他想要的人才。

  不得不说,老朱的感觉是对的。

  后来一些人总是张口就来,说什么老朱让刘伯温创立了八股文,导致明清科举制度的僵化。

  其实是扯淡。

  洪武一朝,老朱一直都不太重视科举,原因就是,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他总觉得传统科举有问题,挑选出来的人才要么迂腐陈朽,要么夸夸其谈,总之,都不善实务,因此更倾向于举荐,以及,通过国子学专门培养自己想要的人才。

  明清科举制度僵化,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的。

  朱塬的出现,让老朱打开了思路,因此才决定提前好几年开始科举。

  近期事情已经定下。

  第一次科举,打算放在九月份。

  老朱已经颁布诏令,让各州县官员推举人才赶赴金陵参加考试。

  还是推举。

  当下还没有一级一级往上考核的遴选制度,各地的读书人,或主动,或被动,经过当地主官审核,确认有学问的,开出凭据,送往金陵。

  再然后,就是具体考什么。

  老朱因为朱塬打开了思路,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还是不太具体,于是最近一封来信,让自家宝贝二十三世孙帮忙参谋参谋。

  朱塬的思路很明确。

  考什么不

  请收藏:https://m.bqgbb.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